| 
  •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,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.

  • You already know Dokkio is an AI-powered assistant to organize & manage your digital files & messages. Very soon, Dokkio will support Outlook as well as One Drive. Check it out today!

View
 

傳統戲曲tlps

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tlps 12 years, 6 months ago

傳統戲曲

傳統戲曲包含音樂及舞蹈,平時可以自己娛樂,喜慶、建醮、廟會活動時,還可以出來表演,增加熱鬧歡樂的氣氛。

 

歌仔戲

歌仔戲以前叫做「本地歌仔」,本鄉頭分村大樹公下是宜歌仔戲的發源地。農閒的時候,愛好歌仔戲的鄉民就聚集在大樹下、廟口、曬穀場演唱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 根據「宜蘭縣誌」及「台灣省通誌」記述:西元一九一○年被視為歌仔戲鼻祖的歌仔助(真名歐來助一八七一─一九二六)就在本鄉結頭份(頭份村)開班授徒,所以有人說員山是歌仔戲的發祥地。

  以前歌仔戲叫做本地歌仔,舞台設備簡陋,演員的衣服較單調,不如現在歌仔戲舞台及服務之華麗,唱腔亦不同,但很有韻味,歌詞也很有意境。以前歌仔戲的旦角也是男扮女裝,因扮像逼真,動作溫柔婉約,往往迷倒許多台下的戲迷。

  目前本鄉現有的歌仔戲陣不能上舞台表演,只能唱一唱而已。平常在廟會活動、神明出境、中元普渡都可以看見「歌仔陣」在表演。簡單介紹如下:

1.蓁巷村長壽俱樂部歌仔陣:

  成立於十多年前,現有團員十人,由陳錦雲、陳新添二位先生負責。

2.惠好村

  原由謝烏定先生(一九二三年生)所組成。謝烏定曾經拜師歐來助、李紅毛、李寶桂等歌仔戲師,在其年輕時,也頗富盛名。現在團員年經大,已無法再出陣表演,殊為可惜。

4.員山鄉農會

  曾於民國八十二年八月成立「歌仔戲」研習班,展開為期六週十八次的研習活動,由農會總幹事─林秀雲女士率先領導。並於八十三年六月在員山鄉體育館公演,盛況空間,獲得各界好評,也給愛好歌仔戲的鄉民留下深刻、美好的印象。以下是員山鄉農會「歌戲班」簡介:

   

北管

北管又叫「子弟」,表演方式有「排場」跟「出路」,排場演奏「八仙」,出路吹奏「排子」-曲子,也有上台演「子弟戲」的。

  • 枕山村的總蘭社 
  • 頭份村的總蘭社
    成立於四十多年前,團長為陳朝枝先生,館址設於頭份村王公廟。教師為劉阿林先生,團員有十多人,能排場亦能唱戲曲,常在迎神賽會或婚喪喜慶中演出。

 

這是漢樂的延續,有銅、鑼(過去用鐵鑼)、鼓、嗩吶(鼓吹)、鈸及各種彈奏的樂器。員山鄉有很多的北管樂團,茲簡要介紹如下:

1.三鬮二集斌堂:

  約八十年前,正是日本統治的時代,居住本村的林坤池、林田塗、朱阿亮、呂阿傳、呂阿火、朱阿忠、黃阿西:等先生,由於熱愛祖國文化,於是成立漢樂團,宏揚固有國粹,這就是「集斌堂漢樂團」的前身。

  五十六年前,再招收新人接棒,屬於第二代,加入的有林庚申、林阿梅、朱忠、張金木、張阿傳、林聯泉等先生。因為當時的漢樂團沒有名稱,所以由簡阿呆先生取名為集斌堂。

  台灣光復後第二年,再招收新人,加入的有黃金火、林堓硼、呂溪頭、林焰輝…等,都是屬於第三代。聘請張來旺先生為指導老師,經過八個月的功夫,全班人馬公演「子弟戲」演出天水關、臨潼關、紅牙關、對金錢等幾齣戲,轟動一時,後來因大部份團員出外謀生而解散。

  十七年前林庚申、張金木、朱忠、黃金火、呂溪頭等先生發起復團之議,於六十七年三月七日正式復團,招新團員二十餘人,請林庚申等先生擔任指導老師。利用晚上在三鬮村佛祖廟練習,經過幾個月的磨練,七月半在大三鬮慈惠寺首次公開排場,果然是一鳴驚人,獲得許多好評,給該團很大的信心和鼓勵。隨後又陸續的招收新團員,截至目前為止,正式團員已有三十餘人,經常在迎神賽,及慶典場合表演,聲勢浩大。

  該團樂器充足,目前有銅鑼三面、鐵鑼一面、大小鼓六個,光「吹腳」就有十二支之多,燈柱一組、鼓架三付、三角旗六支、嗩吶十六支,其他胡琴等弦樂器應有盡有,值得一的是該團擁有價值昂貴的鼓架一組,雕刻極為精細,花鳥栩栩如生,是難得一見的藝術珍品。還有一面正福州製的小鑼,聲音清脆嘹亮。

  該團曾於十五年前在三鬮二慈惠寺廣場演出子弟戲─天水關及臨潼關,轟動一時。現在該團仍有團員二十多名,是員山鄉數一數二的北管樂團。

2.蓁巷閤蘭社:

  於七、八十年前成立,曾經中斷,民國四十二年時,在熱心人士努力下又重新組團。負責人是陳木昌先生,團長陳金水先生,館址設於蓁巷村李金土先生住宅。目前團員約有十人左右,平時泰半務農,閒暇時集合練習,教師為惠好村李滄海先生,他也同時教授很多樂團,是一位很熱心的傳統音樂教師。

  排場演出時與惠好、深溝之北管樂團員聯合。跟深溝、惠好閤蘭社皆同源。

3.湖東總蘭社:

  成立於八十年前左右,創始人不詳,亦曾經中斷,後經鄭烈炮先生再加以組合,這已屬於第三代的組合。

  目前館址設於湖東村一一六號,村長之父鄭烈炮家中,團長亦為鄭烈炮。團員約二十二人左右,全部務農,閒暇時再加以組合練習。教師陳阿本先生,其排場及戲碼有水仙、羅成寫書、貍貓換太子、過五關…等。不只在本地迎神賽會、婚喪喜慶時演出,亦曾遠赴花蓮、雲林北港等地表演,頗獲好評。

4.湖西總蘭社:

  亦成立於八十年前,館址位於湖西村大湖國小旁─團長藍清海先生宅。其成員亦為農家子弟。現因工作繁忙,瀕臨解散邊緣,殊為可惜。以前無論是唱曲或排場演出戲碼皆能扣人心弦,但往日雄風不再,亟待加以挽回。

5.頭份村結蘭社:

  成立於三十年前,團長為陳朝枝先生,館址設於頭份村王公廟。教師為劉阿林先生,團員有十多人,能排場亦能唱戲曲,常在迎神賽會或婚喪喜慶中演出。

6.深溝(洲仔)閤蘭社:

  本社亦為北管戲曲樂團之一,館址設於深溝村保安宮廟,負責人為李旺金先生,約在二十餘年前從惠好合蘭社分支而成立,教師有兩位,一位人稱水松先生,姓不詳;另一位為花蓮的黃朝松先生。目前團員約二十人左右,全部為鄰近務農人士擔任,除固定時間排練之外,常常有人聘請出場表演。其排場戲文有:哪叱下山、點龍眼、黑四門…等。

7.惠好閤蘭社:

  八十年前就成立,開館位置不定,有在擺厘、惠好,是日據時代沈炎灶等人發起。利用晚間練習,當時有二十多人,現在尚有二十人左右,還可獨立「排場」。團長是游振南先生,館址在黃祈旺先生宅。

8.惠好集成堂:

  七、八十年前成立,由朱朝舜(前員山鄉鄉長朱蒼梧先生父親)、朱重、朱朝昌等先生發起。當時約二十人,目前剩下十多人,當年鼓架是用孩子揹,大鑼用兩人扛著。該團也擁有一組雕刻精美的鼓架。負責人是黃金龍先生,館址在黃楓洲先生宅。

 

註:(1)北管樂分為西皮、福樂。凡是稱為XX堂或XXX軒者屬於西皮;稱XX社者屬於福樂。主要不同處在胡琴與唱腔之別,西皮以京胡(吊規仔)為主,福樂以提絃(殼仔絃)為主。

  (2)排場的意思就是全體團員圍坐在一圈,用樂器伴奏,唱一齣戲,其過程完全與演戲一樣,只是沒有一些舞台上的動作而已。在早年旦角(女聲)都是由男團員反串,如今已改由女團員主唱。

 

 

布袋戲

布袋戲又叫布偶戲或掌中戲。目前鄉內只有同樂村的五洲掌中戲團一團,由廖志忠先生(0932-163-445)負責。廖先生約在二十年前由雲林虎尾搬來此地。同樂國小也利用社團活動成立布袋戲傳承,由校內游冠軍老師帶領,曾經公開演出,獲得好評。

  又名布偶戲、掌中戲,因從嘉義布袋流傳而來,故名布袋戲。因只能玩弄於股掌間,故布偶不能太大,也由於其小,卻顯得靈活而多樣化。早年黃俊雄布袋戲在電視上當做連續戲演出時,真是膾炙人口,大人、小孩人人會來上一段口頭禪。現雖已式微,但仍受各廟宇迎神賽會及茶餘後所喜歡。

  員山鄉只有一團布袋戲,團址位於同樂村,名為五洲布袋團,負責人廖志忠先生,約五年前從西部的雲林虎尾搬來此地,擔任演出。每星期三下午及星期六「社團活動」皆到同樂國小教授小朋友布袋戲,以便能傳承技藝,所以同樂國小成為員山鄉「布袋戲」傳承的學校。該校在廖志忠先師辛勤指導,小朋友努力學習之下,已能獨力演出,並且巡迴各地公演,頗獲好評。

 

攝於同樂國小50週年校慶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推動鄉土文化─歌仔戲簡介 (員山鄉農會提供)

  歌仔戲是流傳於台灣民間戲曲中唯一的土生戲,早期稱之為「本島歌仔」或「本地歌仔」,且文獻記載中也認為宜蘭員山鄉是歌仔戲的發源地,對這彌足珍貴的台灣本土藝術,基層農會實負保存與發揚的薪傳責任。

  為了推展並落實歌仔戲的傳承工作,本會特藉由省農林廳專案計畫─農村文化發展計畫中籌劃「歌仔戲研習班」,由轄內愛好歌仔戲的家政班員共同參與。本研習活動等聘縣內知名的莊進才老師講授歌仔戲樂器介紹與示範,並配合鄉內已有的南、北管團實際演練並請陳健銘老師講解傳統歌戲探源、發展與變遷;而台步、身段、唱腔、曲調等演練實務則由李美娘老師擔任。為期六週十八次的研習活動,每位學員均勤懈不怠,共嚐歌仔戲之精華,一探戲曲之奧妙,大家共同為本鄉的傳統藝術奉獻一份心力。

  歌仔戲一向被視為低俗而為各界所忽視,尤其在傳統文化倍受現代文明衝擊的今日,歌仔戲已到了「日薄西山」的境地。身為基層農會的負責人─林總幹事秀雲對如何力挽救這項唯一產自本鄉的鄉土戲曲─歌仔戲,視為責無旁貸且刻不容緩的任務,積極地參與推展。

  總而言之,歌仔戲是最富鄉土色彩的戲曲藝術,更為深具中華文化特質的一項民間藝術,值得我們加以發揚光大。但歌仔戲的承傳工作,應是傳統的風格和精神上注入新的創意,並能與現代生活相結合。期盼在大眾的關注下,共同擔負起宣揚民間傳統的任務,並能把歌仔戲推展開來。

 

0095.jpg

 

0096.jpg

 

0097.jpg

 

0098.jpg

 

0099.jpg

 

 

 

 

 


 

 

 

Comments (1)

Anonymous said

at 4:02 pm on May 6, 2007

頭份村王公廟,在哪裡啊?

You don'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.